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张九龄。
李林甫看着手中奏折上那几行熟悉的字迹,神色晦暗。
李林甫兼任吏部尚书,外放官员要到长安述职的奏章都要经过他的审查,昨日,李林甫正漫不经心审批今岁太守入长安述职的奏折,结果却看到了张九龄的名字。
看到这个名字的瞬间,李林甫就知道他的心乱了。
将其他太守的入京述职请求一一批准,唯有张九龄这本奏章被李林甫挑了出来,从吏部揣回了右相府。
李林甫没有理由不同意张九龄的述职请求,荆州是大唐最重要的几州之一,按理说,荆州刺史应当一两年就要面见圣人一次述职,可张九龄已经整整五年没有见过圣人了。
按照规矩,李林甫非但不能阻挠张九龄面见圣人,还应当在三年前就行使宰相监察百官的权力催促张九龄到长安述职。
可出于世人皆知的原因,李林甫一直没有催促过张九龄述职。
“张九龄啊,你怎么还不老死呢?”
李林甫自言自语。
李林甫恨很多人,他恨太子,恨政敌,可他很少有惧怕的人,整个大唐,李林甫只怕一个半人,圣人是一个,张九龄算半个。
为什么只算半个?因为李林甫又恨又怕,可他敢对张九龄动手,要是有合适的机会,李林甫也愿意弄死张九龄。
只是张九龄这个人太耿直,他什么都不怕,既不怕死,也不怕被贬,无欲则刚,偏偏还在圣人心里有一定的分量,李林甫也拿他没办法,只能眼不见为净。
可现在张九龄要回来了。
李林甫是右相,天下钱粮都要经过他的手,李林甫自然知道张九龄将荆州治理得多好,这几年的国库若不是有荆州税赋撑着,早就亏空了,这个政绩足够支撑张九龄成为六部尚书了。
李林甫揣测着倘若张九龄服软,陛下会不会将他留在长安。
过了许久,李林甫双手交叉按在了奏折上,嘴角露出了笑容。
他觉得陛下不会让张九龄留在长安,陛下看见张九龄,一定会想起李瑛三人。
一日杀三子,这是陛下的污点,自己和陛下是同党,所以陛下看到自己不会有什么感受,可张九龄就不一样了。
张九龄当初铁了心要保李瑛,结果没保住还把自己折了进去,这是陛下的对家。
可事后陛下杀完儿子后悔了,张九龄就成了那个“证据”
,提醒陛下他做错了的证据。
可陛下是天子,是帝王,帝王怎么会做错呢?
所以他断定陛下或许会给张九龄升官,但是绝对不会让张九龄回到长安,张九龄就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再提醒陛下做错了的证据,太碍眼了。
李林甫施施然站起身,理了理衣袍,将奏章揣入了袖中,又将这封奏章塞回那一摞各地太守请求回长安述职的奏折堆中,吩咐属官将这些奏折呈给圣人过目。
李隆基看到熟悉的笔迹后也是沉默了片刻,长叹了一声,拿起朱笔批了一个“准”
字。
二月中旬,春风拂过杨柳,将刚冒芽的柳叶剪成了翠绿的条,春日的长安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三三两两的行人笑闹着去郊外小山上踏青。
张九龄回到了他阔别五年的长安城。
他离开长安的时候落寞极了,只有一人一马一书童,如今再回到长安,张九龄依然只是一人一马一书童,可心境却截然不同了。
离开长安城的时候,张九龄认为自己这辈子的努力已经化为乌有,再没有什么期盼。
可看着如今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的荆州和在他的辅佐下越发茁壮的小明主,张九龄已经释怀了。
如今的张九龄认为自己是姜尚是百里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李长安没有来迎接张九龄,在外人看来李长安和张九龄的关系只是认识,还没有好到能够为张九龄接风的程度。
为张九龄接风的人是贺知章,贺知章一早就来到了长安城门外,乐呵呵地等着自己的老友。
官场,是利益的牢笼胜利者,在人间炼狱失败者,在人间监狱。爱与恨,恩与怨,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性格嚣张的林飞扬走马上任镇委书记当天就得罪了顶头上司,让大领导颜面无存,差点被就地免职,且看这个嚣张到骨子里的家伙如何凭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勇闯重重危机,智破层层陷阱,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扶摇直上…...
他们都是草根出生,凭自己的努力走上仕途,但一个清廉,一个腐败,于是一见面就成了格格不入的对手...
叶峰一踏上官梯就遇到两类险情一是多种危险的感情,二是各种惊险的官斗。叶峰三十六岁就被提拔为县教育局副局长,从报到那天起就被卷入这两种险情的惊涛骇浪中。他是草根出生,却有顽强的意志和搏击风浪的能力,他像一叶小舟在惊险莫测的宦海里沉浮出没,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步步高升。...
要想从政呢,就要步步高,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要有关键的人在关键的时刻替你说上关键的话,否则,这仕途也就猴拉稀了...
朝中无人莫做官,重活一世的秦毅不是这样认为。机遇来自于谋划,时时为朝前铺路,才能高官极品!上一世,含冤入狱,前途尽毁,孤独终老。这一世,从救省城下来的女干部开始,抓住每一个机遇,加官进爵,弥补遗憾,扶摇直上九万里!...